考生如果选择诗歌作为自备作品,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具体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绝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那么,诗人“感”什么?缘何“事”?作为考生,都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
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例,根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借梅寄志。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我们在朗诵时,要处理好这个“俏”字,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层深刻的含义,积极进取,永不屈服。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的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抢夺春天的美景。朗诵时,应深化梅花的形象,把它设想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这样才能诵出内涵。
又如为庆祝娄山关战斗胜利而作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娄山关之战发生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是毛泽东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的重要一役。战斗于拂晓打响,经过反复冲锋、肉搏,直到傍晚才占领了娄山关关口。这时太阳还没有落山,战场也未及打扫,登上娄山关的毛泽东心情依然沉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毛泽东的视野中,茫茫山海和血红的落日形成强列的刺激,似乎在警示:从会昌城外高峰到娄山之巅的“雄关漫道”,红军虽已跨过生死线,但前面的路更长、更险。然而,挫折和困难从来动摇不了毛泽东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他已做好了“从头越”的心理准备。这首诗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启示: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这是一种生存、发展的智慧和美学。朗诵时要把握好作品的主题和内涵,读出气势,诵出神采。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为爱情奉献一切的赤诚。那么,朗诵这首诗时必须突出主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每节的前半部分语调高亢,而后半部分语调则要舒缓。郭小川的《秋歌》,以秋为题,展现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描绘出一幅恢弘的全景式画卷。
我们还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怀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其次要把握好诗歌的写作特色与艺术风格,体现贴近的时代感和明确的目的性。
再次是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不能用固定腔调从头读到尾,要有变化、有起伏、有抑扬顿挫之感。如在朗诵《刘翔,你为中国人奔跑》时,要洋溢着民族自豪感,热情奔放,节奏明快,基调昂扬。
最后就是要投入真情实感,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