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六场比赛中,15号选手蒙古族歌手孟和达来接受综合素质考试后,等待最后评分,央视主持人董卿为避免冷场,走上前与歌手进行现场交流。
董(董卿):我发现你的这个马头琴,可以说是琴不离手,为什么?答题的时候也一直拿在手上。
孟(孟和达来):因为什么呢,嗯,我的专业是马头琴,马头琴就是我的命,我走到哪里,马头琴就跟着我走到哪里。
董:那你是第一次以一个歌手的身份参加比赛吗?
孟:是的。
董:第一次?
孟:是的,第一次参加。
董:那你这次参加歌手大奖赛如果拿了奖,你是继续拉这个马头琴呢,还是改行当歌手呢?
盅:嗯,这两个我都一起,一起吧。
(评委席上许多评委点头赞许)
董:一定得在一块儿?如果今天现场就让你做个选择,二者只能选其一。
孟:哎呀,(思考片刻)那我,如果,如果我问你行吗?
董:嗯(点头)。
孟:你选一下,吃饭和睡觉你选哪一个呀? (主持人语塞,观众席上传来笑声和掌声)
董:我饿的时候我就吃,我困是时候我就睡。
孟:(快接)那我也是一样,有歌声的地方一定要有琴声,有琴声的地方也绝对有歌声,那是绝对的!
(孟和达来的回答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热烈的掌声)
董:(自我解嘲)我发现他还可以干一个职业:主持人。向你学习!
显然,董卿在这个环节中违背了交流语运用的基本原则。她可能预想在“第一次”和“歌与琴的抉择”这两个“点”上进行交流,但是“第一次参赛”的交流形成居高临下的追问,有些犯忌;第二个“点”采用“逼问”也不够礼貌;当歌手强调“两个我都一起(要)”时,主持人仍坚持“二者只能选其一”就违背合作原则和认同原则了。主持人面对选手精彩反诘的尴尬,面对评委赞许孟和达来并和观众一起给予的掌声,会感受到交流失当的揶揄和困窘。当然,语用规则不是对话语活动的限制,有时对规则的悖反可以获得某种另类语用效果,但这要符合语境的需要。董卿对第一次参赛者如此不给情面是不妥的。
现场交流不是想着法子“抖机灵”,更不是自己设计好一条路线,“逼”着人家按照这条路线“交流”。董卿在这个交流环节中显然是想“牵”着、“拽”着对方走自己安排的路线。那不是交流。交流应当是善解人意的,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