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不到
命题评述练习与考试时,常有同学表示想不到,无话可说。笔者认为,想不到的原因主要是知识储备不足。考题的内容一般都照顾到了考生的水平和接触范围。考生如果。对考题内容不熟悉,说明其平时储备太少,低于一般水准。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平时加强积累。其次,考生要在审题上下工夫,发散思维,寻找突破。
2.想不全
想不全主要指考生对评述材料把握不全,对不同观点思考不全,对相关素材使用不全等。想不全主要出于以下原因:(1)思维不够精准。考生无法照顾到各个方面,实质上是因为自身对于关键问题的思考不够准确。(2)思维不够缜密。考生粗心大意,对于相关方面考虑不周。(3)心理语言单位太小。想到开头顾及不到结尾,想到结尾顾及不到开头,想到一点又顾及不到其他。
解决想不全的问题,考生首先要在思辨能力训练上下工夫,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其次,要多看多想,扩大心理语言单位。
3.想不妙
有的考生在评述时,依赖惯性思维,表达着空洞的想法。解决这一问题,考生可以结合考题,激发感受,展开联想,既可以观点出新,也可以视角出新,材料出新,语言出新。
4.说不出
有的考生进入考场后,突然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支支吾吾,胆怯不敢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过分紧张而造成暂时性遗忘,记不起准备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太弱,无法即时组织语言表达想法。
解决说不出的问题,考生需要加大平时练习的量,在练习中解决心理问题,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5.说不清
说不清的现象表现为:(l)无法及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想法,重复和调整的次数太多。(2)缺乏条理,越说越乱。说不清的问题首先反映了考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稳定性不好,不能有层次有重点地分析问题,无法用语言稳固思维。另外,也说明其语言素养不高,表达能力不强。
解决这一问题,要强化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6.说不准
说不准主要表现为:(1)审题有误,回答偏颇。(2)概括有误,要么刻意拔高,要么缺少总结。(3)材料运用有误,不足以说明问题
解决说不准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提高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7.心慌不定
缺乏稿件依托又面临被评价的语境,大部分考生在命题评述环节都感到紧张。其实,紧张是正常表现,而且适度紧张反而能激发积极的表达状态。但有的考生过度紧张,脑子空白,慌慌张张,气浮户飘,严重影响表达和交流,这就需要克服。
心慌不定是心理问题,因此,改变应着眼于观念和心态。考生首先要主动了解考试的基本情况,熟悉考试,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调整心态,明确任务,带着任务上场,稳定注意力。
8.消极泄气
消极泄气是过度紧张导致的放弃心理,内心从“怎么办”转化为“不在乎”。这种情况,看似不紧张,但类似压抑松懈的心理,使得考生在评述过程中状态松散,无法积极思考,表达缺乏热情和感染力,不利于正常发挥水平。
解决这一问题,考生首先要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然后认真分析,寻找对策,结合内容调动思维,稳定注意力。
9.过于敏感
过于敏感是指在评述过程中,考生对于考官的反应以及来自考试环境的任何变化都极为敏感,总在关注考官表情,担心自己的表现。万考试过程中的打断和提问,不能集中精力回答,而是揣测打断和提问的原因……存在这类问题的考生需要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在考试内容上。
10.材料评述收不拢
这是指评述新闻事实时,考生因陷入材料的叙述或细节的论证而无法收拢观点。解决这一问题,考生应在平时加强集中思维的训练,强化概括和判断的能力。
11.话题评述展不开
这是指评述某一话题时,考生无法分层次从不同方面进行解释,或者无法对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缺乏有说服力的事实。解决这一问题,考生要做足日常储备,这样才能灵活发散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2.日常储备用不好
这主要指有的考生日常储备较为丰富,见闻颇广,但评述时却东一句西一句,只会堆砌材料,显得琐碎。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没有恰当地建立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因此,考生平时不但要多听多看,还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