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我会永远留着,哪怕它只有半张。
这个故事设定的人物关系是同学。我跟李祥,原来是打小的好朋友,后来越走越远,慢慢变成了两种人。不错,这个故事有人物关系的变化,可问题是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是外在的,没有纠集在“半张照片”这个概念上。半张照片只是因为曝光过度,曝光过度只是一个外在的机器问题,与“我”跟李祥有什么关系呢?这半张照片对“我”跟李祥的关系起到什么作用呢?除了让你感慨,让你伤感,没有任何人物关系上的影响。这样一来“半张照片”就不构成情节,不构成情节,就没扣住命题。
面对这些
素材,换一个思路想想:“我”跟李祥原来是好朋友,后来他母亲快去世了,委托“我”为他与母亲拍最后一张照片,可因为“我”粗心疏忽,曝光过度,导致李祥跟母亲最后的合影成为半张照片,照片只有李祥,没有母亲。李祥永远不原谅“我”,“我”也永远原谅不了自己两个朋友因为这个关键性的一张照片越走越远。因为失去朋友,失去母亲,李祥最后没能考上重点中学,为此越来越低迷。看到好朋友越走越远,“我”会是什么心理感觉呢?“我”又能做什么呢?“我” 怎么能填补李祥那半张照片上永远的空缺呢?“我”是否还有可能重新弥补“我”跟李祥破碎的友情呢?……如果以这种方式构成故事,先不说故事好不好,至少 “半张照片”走到人物关系内部,影响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成为一个中心性的情节,这才算扣住了“半张照片”这个命题。
再重申一次,“讲故事”考试的第一要求是扣住命题讲故事。通过上面提供的几个例子,大家应该更清楚了怎样才算扣住了命题?什么样的事件能构成故事。
当然,对于考试来说,仅仅扣住命题搭建一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故事好。所谓好,就是故事得有新颖的立意、生动的人物、真切的细节。
第二节 立意
“讲故事”这项考试除了要求能够完整搭建一个故事,还要求立意新颖。但新颖是有前提的,新颖的前提首先是故事的合理性。
所谓合理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人物性格、情节在故事前后得保持一致,不能有矛盾。比如故事开始的人物是一个胆怯的人,中间没有任何理由,突然就变勇敢了,这样的人物就站不住脚。人的性格形成之后总是有一定稳定性,性格的变化在故事里需要强烈的外部情节引发,不然故事合理性上就出现了问题。
第二方面就是故事情节是否违背日常生活感受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逻辑。这个要求看起来很虚,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判断事物的方式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标准是什么呢?什么算是日常生活感受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逻辑?大致来说就是绝大多数正常感受生活的正常逻辑,比如遇到郁闷的事总不开心,遇到压力的时候会紧张,遇到喜事则心情愉快……现以那个“夜场电影”抢手机的故事为例进行分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家长会让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半夜跑出去看电影吗?按常理来说,这好像不太可能,除非家里有特殊情况,或者父母不在家,或者是这两个孩子自己逃出来的。如果什么都不交代,什么都不铺垫,想当然就说自己跟弟弟去看夜场电影的话,这个故事的出发点在合理性就站不住脚。这是这个故事在合理性上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抢手机”这种事件发生在夜场电影院里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按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来说,就算夜场电影,周围也会有
工作人员,可为什么在“抢手机” 这个故事里,周围没有
工作人员出现呢?或者装听不见,听任有人作案,那么还有问题——为什么这些歹徒要跑到电影院里这个公众场地公然作案?他们怎么就知道今天晚上会有未成年人来看夜场电影呢?他们为什么不埋伏在学校附近,去伏击那些下晚自习的学生,这样作案的可能性还大一些!……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对“抢手机”这个故事稍微做一点推敲,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这个考生没有遵循正常的生活逻辑,而是想当然地构思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事件。
通过对“抢手机”这个故事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故事要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如果想出新,故意违背日常生活来编故事,那就需要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逻辑上成立的解释。这个合理性的要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我们“讲故事”这项考试的一个立意方向,那就是需要从正常的生活中发现故事,挖掘故事,而不是怪异杂谈似的完全脱离生活来编造故事。像我们上面读过的那个“半张照片”的故事,就是一个为了出新而胡编滥造的例子。觉得故事越离奇,就越容易博取考官的注意,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