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于提问题,快速应变,即兴采访
很多时候,主持人在做案头工作时,会把一些提问的问题都事先罗列好,等到正式采访开始,就把问题一一抛出去,然后等待对方的回答。事先按节目的要求和采访思路
设计一些问题是必要的,但采访现场是动态的,尤其是事件性的报道,往往是千变万化。有时
设计的问话可能根本就没发生,而你没列入计划的事情却出现了,这是最考验主持人真
功夫的时候。这个时候,主持人应立即根据现场变化设计节目主题,并围绕主题展开提问,进行即兴采访。当然,这种临场应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要不断锤炼才能在遇到意外时处变不惊。
即兴采访就是记者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时,临时发生兴致而进行的采访。即兴采访作为采访形式的一种,常被记者所采用,并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我不否认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否认有些采访必须提前查找资料,拟定话题,但直播时,那些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场面、氛围、景物都是影响我们思维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唤发你的灵感,使你产生一种兴致,提出超出准备范围的话题。
曾着有《即兴采访的
艺术》一书的美联社记者希勒尔·依塔利认为:即兴采访是有技巧的。"报道中引用的最精彩的原话经常是谈话当中即兴而发的。你必须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深入挖掘,话题走到哪儿你就能跟到哪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好问题完全看自己的感觉;也许我只知道要问的一两个问题,而希望在谈话过程中引出另外的一两个问题。"不能把自己限定于一定的范围内,要时刻准备好应对突然的变化。如果我们只是低着脑袋问问题,采访的结果可想而知。
崔永元也觉得好的记者只准备一个问题,其它的问题都是在现场派生出来的。他会比较用心地了解每期话题的背景知识,这样在现场就能如鱼得水,应对如流。我以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也经常这样做,采访中只问一个问题,然后视情况而定,不断变换话题,感觉就象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节奏。
我个人认为,坚持这种凭直觉的即兴采访,非常重要,它往往能使嘉宾谈兴更浓,不时有精彩的言论,即所谓的"闪光点".当然提问是需要技巧的,要问得有分量,问到点子上,问得讲究策略。善于即兴采访,才能拨动采访对象的心弦。直播采访是即兴完成的工作,每一次采访都是对主持人的提问能力和探索挖掘能力的检验。
四、
交流平等真诚,重视第一遍,摒弃套话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主持节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过程,是与受众进行现实的或潜在性的"审美对话",是在审美客体相互"对象化"的过程中的一种互动。要想使这种互动交流尽善尽美,就必须端正主持人的态度。我们做节目的态度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谈话当然是需要技巧的,但如果离开了真诚平等这个前提,就没有意义了。
受众就象是我们的朋友,朋友之道贵乎真诚。俗话说文如其人,做节目也应该先做人。
有些人认为,主持人不应该流露自己的情感,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与人交流就势必会有个人倾向,主持人与记者还有所区别,想达到绝对的客观是不现实的。如果没有鲜明的个性,任何节目任何人都可以做。从一些名主持人的身上,我们会发现,他们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样都是相同的:他们都热爱生活,对他人有着悲悯之心。惟其如此,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能拥有与他人不一样的情怀,把这些融到节目中,你的节目便有了深度、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
对待任何一个人,我们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不能因他的地位、身份高低而有所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功成名就者的采访对象,我们的记者主持人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要么把他们当偶像看,要么带着批判的眼光把他们批得一钱不值,我觉得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和这些人打交道,有两点应该记在心里:一是他们与
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其次,他们和
其他人又有所不同,他们有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世界,交流的态度越平等,节目也就越好做。
我在做节目的过程中,还发现:第一遍的谈话最生动、最真实。有时嘉宾、被采访者认为,第一遍没有思想准备,说得不好,想再来一遍,可是也会发现,一遍更比一遍糟。因此我在直播时非常重视第一遍,问题只问一次,绝不重复,因为一个人脱口而出的东西大多是最真实的,没有经过修饰,也是最具有原汁原味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节目不是开会讲话,必须去除行话、套话,抽取精华。一旦发现你的嘉宾往这方面靠,主持人应该马上接过话题,引导他讲真心话、实话,而不是假话、空话。这些冠冕堂皇的空话,对节目有百害而无一益。
生活永远是即兴的,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生什么,做好充分的准备,无需排练,顺其自然,即兴发挥,做节目,就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