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应具备应变能力 直播下的即兴发挥
对主持人而言,直播是不可预知的,发生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电视直播可能还会进行彩排预演,而对于广播节目来讲,一天有那么多的直播节目,彩排根本不可能,就是稿子也只能是个提纲,因为直播节目短则半小时,长则几个小时,每天都有,如果这几个小时的稿子都要一字一句地写下来,是不现实的。因此,主持人在直播状态下即兴发挥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即兴发挥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针对嘉宾和采访对象的即兴采访,一个是主持人个人的脱口秀。纵观中外的优秀主持人,无一不是即兴发挥的高手。
那么一个主持人应该怎样即兴发挥呢?是不是漫无目的地乱侃,"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当然不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要想在直播节目中有较好的即兴发挥,应该做好以下四点:
一、做调查研究,提前介入,明确主题
即兴发挥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它需要主持人对节目内涵以及外延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对各种背景资料有细致的感受,这样才能在节目中有的放矢。事实上现在许多广播节目都是一个人在做,没有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身兼采编播三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事先进行调查研究的话,做节目就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调查研究对于那些涉及人物的报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嘉宾和采访对象缺乏了解,就不能做出独特、深刻的报道。
一些优秀的主持人都非常重视采访前的调查研究。象杨澜、白岩松、水均益、陈鲁豫这些主持人的案头工作往往会有一寸厚,而美联社着名记者希勒尔·依塔利也认为调查研究是工作的一半,他在采访作家菲利普·罗思之前,阅读了他所有的作品,在采访简·方达时,把她从影以来的影片都看了一遍。西方节目主持人"鼻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曾说:"自从我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我就开始研究美国的政治、历史。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我每年都要编写一本书那么厚的资料。"可见,克朗凯特对节目的把握也是建立在丰厚的积累上的。
在人们的想象中,主持人总有足够多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采访对象。而实际上,这种条件实在是太过奢侈了。有些文字记者可能会和要写的人待上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接触,但大部分主持人只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去熟悉嘉宾、采访对象。采访名人、政府官员就更不容易了,因为他们本身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她(他)进行面对面长时间的深入了解,你必须利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渠道和途径来占有材料。这是做好直播节目的第一步。
那么调查点什么呢?是拎点皮毛抑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个人的经验是,先熟悉全部资料,然后提纲挈领地归纳主题或是几个关键点,在直播的时候,一切都以这个主题和关键点来延伸,这样就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了。
二、寻找突破口,激活采访对象,切入正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单凭事先掌握的一些情况,按部就班地采访,采访者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以及事件的深刻内涵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他们的心底世界、最真实的那一面你就永远看不到了,节目也就不精彩了。因此直播时,主持人必须寻找准确的切入点,撞击出被采访者心灵的火花,捕捉他们的兴奋点,也就是突破口,即兴切入。这个突破口在直播前,主持人就应该心中有数,节目一开始,就把它引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嘉宾的谈兴调动起来,展示他最真实、最生动的一面。所以这个突破口,也就是你的第一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头开好了,那么节目就好做了。
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嘉宾大体上只有两种:会讲的与不会讲的。每个主持人都希望自己的嘉宾、采访对象是后者。这类人天生就是"话漏子",人越多越起劲,越讲越兴奋,你想让他讲的,他一字不漏,你没想到让他讲的,他也替你讲了,字字珠矶。有时甚至会喧宾夺主。对于这类嘉宾,可以直奔主题,不必拖泥带水。问题是这类人只占到极少数,不是每次采访都能有这种好运气的。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请来的嘉宾本来能说会道,在台下谈笑风生,怎奈一到了话筒前要直播了就紧张得要命,语无伦次,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名字也报得结结巴巴,真让人伤脑筋。如果嘉宾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节目基本上就"砸"了,一档节目时间再长,也有限,等他不紧张了,节目也结束了。你的案头工作准备得再好,也是一场空。对于这类嘉宾,主持人应该学会用适当的话语和技巧及时打消他们的紧张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崔永元在做《实话实说》时,用开玩笑的方法来打消观众的紧张情绪,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嘉宾的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等多种话题来调动被采访者的兴致。有技巧的主持人通常会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闲谈,分散对方注意力,甚至可以问一些明显不是采访的问题,当对方进入正常的自然谈话状态后就可以切入正题了。当然这些话只是一个引子,有些内容与节目可能根本无关,所以这些问题应该少而精,一下子就抓住对方的兴奋点,让他放松心情。这一点在做时政性访谈节目时尤其重要。这一类节目的访谈对一般是决策部门的领导或参与决策者。如果一开始就提出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则容易引起访谈对象的反感,造成隔阂,"话匣子"便不能打开,从而影响节目的效果。
我原来是做农村节目,经常会请一些农民作嘉宾,这种情况碰到的就比较多。记得2000年12月,要做一档人物专访,当时请的是张家港市的葡萄大王徐卫东,想让他讲讲十年致富路的酸甜苦辣。12点30分的节目,他10点就来了,我们在办公室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又熟悉了直播室,以为万无一失了。结果12点15分进了直播室,戴好耳机,他对我说"潇芳,我很紧张。"我当时吓了一跳,赶快安慰他说:"你也是见过世面的人,电视电台采访都不知做过多少回了,有什么可怕的?"可是他居然回答我:"感觉不一样,采访我不怕,可以重来的,直播我是头一回。"我当时心想这可怎么办呢?忽然灵光一现想起在作直播前的调查研究时,了解到他们夫妻结婚刚好十年,于是我在开场白里这样说:今年是你们夫妻结婚十周年,这十年,你们一起共同奋斗,经历了许多坎坷,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不可以这样说,你们爱情的结晶也有两个:一个是你们的孩子,一个就是这"神元"葡萄。在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想送一首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给你们,祝你们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他愣了一下,随即哽咽了:是,这些年,我的爱人为我付出了很多,我要谢谢她。一首歌曲听完后,他不仅不紧张了,而且谈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事后,他对我说,从来没有哪一个记者把他的感情与事业联系起来,他一直觉得亏欠妻子很多,一首歌曲表达了他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对妻子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因为这首歌他觉得我不仅仅只为了做一篇报道,而是作为一个朋友来跟他回顾十年的奋斗,所以十分动情。
假使我在直播前没有做细致的调查研究,是绝对想不出用这个问题开场的,因此要做好节目,哪一步都不能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