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灵简介: 祖籍浙江宁波,1973年6月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先后担任《中国报道》、《东方时空》、《人物新周刊》等栏目主持人。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直播报道中,发回了大量现场报道,被观众誉为央视最优秀的外景记者之一。
镜头前,她以新闻人的敏感,报道着老百姓关心的一个个问题;镜头后,她为那些生离死别、残垣断壁失声痛哭。她的报道始终层次鲜明,逻辑清晰,既有外景主持的勇敢,又不乏职业新闻人的干练,最重要的是,她的报道和表现时刻闪耀着人性至美的光辉。
在灾难中绽放美丽,张泉灵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样一个素颜女记者,从雪灾现场到圣火登顶珠峰,再从珠峰辗转到四川灾区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第一时间的新闻,成为首个深入灾区的央视女主播。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由于连续奋战,她来不及化妆,连隐形眼睛也来不及戴,在电视镜头里显得素面朝天,疲惫不堪,但在观众心中,她却是最美丽的。
"差一点就会生死相隔"
5月12日,张泉灵为了做圣火耀珠峰直播,在海拔5150米的珠峰大本营呆了1个月之后,回到了拉萨。正当她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时,汶川大地震发生了。这时,张泉灵的第一反应是:到现场去!虽然她非常清楚,从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而且她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在她心里,到一线去是不需要选择的决定。
5月13日,张泉灵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此时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党中央要知道。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报道组3点半左右从成都出发,一路往北,历经3个多小时,抵达重灾区之一的北川县。
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的惨烈还是超出了张泉灵的想象。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在北川县入口前的山脊公路转弯处,张泉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在雨中发回了第一条4分钟左右的现场报道。
经过一天的奔波,张泉灵已经很疲惫,但是她坚强的身影仍然出现在抗震最前线。5月13日晚,张泉灵在绵阳城区九州体育馆连线报道,思路清晰,采访细致扎实。"这里由北川转移出来的灾民已超过10000名,目前食物供给充足。但是现在因为在下雨,气温只有14度到16度左右,群众尽管在体育馆内,仍然缺少保暖的衣物和棉被,目前这些物资已由当地驻军发放,而且在馆外有免费电话站可供使用。"
5月14日,张泉灵奔向通往汶川的213国道,踏进了打通道路的现场。
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中,张泉灵和全国很多观众一样急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她意识到,这个时候,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去引导人们解开这个疑问。
于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随着张泉灵的解说,观众了解到,这条路原本只有七八米宽,一边在塌方,一边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疏通工作无法展开。这条报道,也许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把大家的疑问解开了。不解的责难不见了,人们焦急的心情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地帮着出主意,想方设法使修路的进展快一些。
"到达汶川比上珠峰还难。"张泉灵在央视连线直播中说。上珠峰很多困难是可以预计得到的,但徒步去汶川,有太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已经探明的道路情况非常恶劣,每隔三五公里就有一处教宕笏?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处滚石的小塌方。"在描述这些经过时,张泉灵从容而镇定。
"在漩口,16个人挤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帐篷里休息了一晚上,所有人都没敢脱鞋,因为担心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在返回都江堰的途中,报道队伍刚经过一个非常狭窄的路口,后面500米高的山突然全面崩塌,如果稍慢一些,就可能是生死相隔了。"
"当时,有网站以'张泉灵遇险'为题做了条新闻,我老公看到这个标题担心死了,因为手机不通,他当时已经有一天时间没有跟我联系上。其实,我也知道家里人很担心我,只要通讯有保证,我们就会打电话报平安。在灾区,我们看到有很多免费电话,这让我非常感动。还有一幕也很感人,当时,里面和外界的联系都断了,我们的飞机一着陆,就有100多个人拿着小纸条来求我们,让我们把这些纸条带出去,转告他们的家人,他们没事都很平安。"
在她的博客上,张泉灵还记录了从漩口镇徒步回到都江堰大本营的情景,她跟队整整走了9个小时,脚上全是血泡。她却写道:"我穿着登山鞋,情况要好得多,他们(战士)脚流血了,还得不停地运送物品。"
一线记者就是要把希望的声音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