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档案
姓名:董卿
籍贯:上海市
出生年月:1973年11月17日
星座:天蝎座
身高:168cm
血型:A型
性别:女
属相:牛
体重:50kg
职业:主持人
学历: 高中毕业于嘉兴一中
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表演专业
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系节目电视编辑专业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
上海戏剧学院 2007级MFA艺术硕士
专长:主持
嗜好:读书 看碟 唱歌
语言能力:普通话、上海话、英语
家庭状况:母亲、父亲
界别:电视界
座右铭: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喜爱食物: 辣的
喜爱动物:狗
喜爱季节:秋天
喜欢的地方:人少的地方
喜欢的健身项目:跑步,游泳
喜欢的休闲:散步
喜欢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 书屋
喜欢的作家:钱钟书
喜爱颜色:蓝色
最爱电影:跳出她天地,生命因你而动心
喜爱歌手:罗大佑
喜欢的音乐:古典
所属单位:CCTV 主持经历
参加的栏目
浙江有线台主持栏目:《快乐大篷车》、《 人世风情》;
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栏目:《流金岁月》、《 东方戏剧》、《 相约星期六》;
上海卫视主持栏目:《海风伴她行》、《 视听满天星》后改为《从星开始》、《 新上海游记》、《 亲亲百家人》、《海上大剧院》;
中央电视台主持栏目:《魅力12》、《 音乐人生》、《综艺大观》后改为《欢乐中国行》、《魔法奇
迹》。
大事记
主持作品《视听满天星》获一九九八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与主持作品奖》三等奖;
2001年1月 “第三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称号“上海新长征突击手”;
2001年2月《上海-悉尼2000跨越》获得全国文艺“星光奖”音乐节目一等奖;
2001年12月获得“第五届金话筒奖”;
2002年1月 上海时尚人物龙虎榜“电视主持人风光无限奖”
2003年3月专业论文《论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倾听艺术》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第十届优秀播音、主持论文二等奖
2004年“年度最佳电视女主持奖” “年度最佳综艺节目主持人奖”;
2006年9月3日 主持人颁奖典礼 (上海 )获得荣誉奖,是25位主持人星获得者之一;
2006年10月29日金鹰节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最佳奖;
2006年10月,央视第四届十大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奖——2005年度十佳播音员主持人 ;
2006年11月25日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第七届金话筒奖在天津中华剧院揭晓,董卿荣获得金话筒奖!;
2007年1月BQ2006年度主持人奖;
2007年6月12日 上海乌镇 “华语节目风采主持”系列奖项 最具知性风范主持:董卿;
2008年12月获得“中国电视50年50人”称号。
一、做个可持续发展的主持人。
只要心在那儿,就不在乎过程是那么的难熬。 她说是电视点亮了她的生命,那她愿意燃烧她的生命,来温暖人心,即使是一小部分人心,她也很满足了。她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她有时候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让她泪流满面,但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一段路,无论是任何一种状况,她非常真心地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力量来自于你们。一个人的经验或者可以弥补她的不足,但如果是一个心里有底,又有经验的主持人,失误的情况就不大会发生。她不太可能穿错衣或者说错话,在关键时刻,即便有些小失误,应该也是懂得弥补。当然,经验或许可以弥补一时的不足。但真正能够胜利还是需要下功夫。有把握就不紧张,工作是这样,爱情也是这样。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在她心中,爱情也是女人的学校,在恋爱中阅人阅人生。功是"偶然里有必然,必然里有偶然"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学习是最有用的,抱怨是最没用的。人的潜能其实远超过自己的想象,你不挖掘就永远不会知道。有些时间,学会离开是给自己选择了更宽阔的未来。人人都想要结果,但有时经过就是结果。在机会来临之前唯一能做的,是忍耐和努力。年纪轻轻就依赖于一种所谓被市场认可的风格上,是危险的,只有大胆尝试过主持各类风格的节目,才能分辨清楚自己的最佳定位,最佳风格." 主持人需要有内涵,需要有内在修养,需要厚积薄发,但这些其实是不需要强调的,丰富自己的内涵,其实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同职业无关,成为一个有心的人,一个有悟性的人,同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活最本质的理解都有关系。再漂亮的女人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服饰与造型,但聪敏的女人会学会用辅助条件让自己适合或许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爱情中,爱了自己才有被爱,爱自己的头发,皮肤,服饰,才有他对你的爱啊。真正的感情似乎仍然常常同自尊或者许多说不出来的理由对抗,爱情的困惑在此,而爱情的魅力也在此。太了解自己是一种幸运的清醒,也难免失去那种单纯的享受。生活本身永远精彩过编造的故事每个人本身就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不需要刻意区别,只要把你身上的东西展示出来,就是你的个人风格。女人20岁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岁之后就是自己塑造的,成长,经历,环境,都会影响你的眼神和姿态。任何事情都好象是一个抛物线,慢慢上升到顶尖之后又慢慢回落。每个人都在撒网,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捕到鱼,而她的出海远航却能够捞上鱼来。生活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无论好的,还是糟的时候,都需要坚强,人面对脆弱的能力,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任何事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得必有失。很多人都被命运牵着鼻子。细节与上帝同在。电影就像一个快乐的造梦工厂,如果你爱上这一行,那么你所受的罪就都是活该。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诞生的。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开了门。作为母亲,妈妈给了她很多很多,作为女儿,给妈妈的太少太少。世界上的一切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有一份爱是一生一世不求回报的,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是一生。一世值得她们去爱的,那就是母亲。她属于想清楚就会去做,做了从来不后悔的人。没有压力,没有牵挂,轻飘飘地活着,将会多么痛苦。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知,她们只是去为未来做努力。她觉得有些苦难是肉体的、物质的;有些苦难是精神的,往往精神的苦难对人的折磨是巨大的,是让人更难承受的。
董卿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读书、做家务、利用假期打工。在董卿看来,正是这种教育方式让她学会用书来充实自己,在人生道路遭遇坎坷的时候学会“坚持”。 她父母认为小孩子不能娇生惯养。高中以后每个寒暑假,她都出去打工。有一个暑假去宾馆打工,第一天就要求她上午打扫十间客房。她的衬衣背后全湿透了,脸上全是汗,就这样一个上午才打扫了两间。她父亲来看她,问她第一次上班干得怎样,她一见到他就哭了,说不想干了。父亲说,做不完没关系,关键是坚持做下去。这种“坚持”,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成为她最大的精神动力。
二、参加工作,几次易主,巨大的落差
第一份工作是聘到浙江电视台,董卿当主持人,还当过制片人,如鱼得水。一年后,董卿去考上海电视台,从七八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两个幸运儿之一。可是刚到上海电视台的日子,董卿无比失落。根本没人理她,也没节目可做,因为她是新人。年底的上海春节晚会,这位新人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姜昆老师吃饭了!”“您该准备上场了!”璀璨的舞台,不属于她。那些无聊的日子,董卿选择了读书,寻一片宁静天地,并顺利地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专业,读完本科。
真正的转机,是在1998年,她受邀主持一档新节目《相约星期六》,并以清纯的主持风格被观众接受,随即家喻户晓。男嘉宾甚至口无遮拦地说,她们就是冲董卿上节目的!1998年,面向全国的上海卫视成立,董卿第三次易主,丢掉炙手可热的位置,想找到更大的舞台。谁知卫视的收视率一塌糊涂,上班就是点卯,董卿枯坐在蒙了灰的办公桌前,感觉从前恍然如梦……那时她特别烦闷,也很少出门,甚至电视也不看,就在家读《红楼梦》读《唐宋诗词》。这些古典文学,能帮自己平复浮躁,逼自己想清方向。
董卿不愿空闲着,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1999年收到录取通知,接下来,上海卫视改革成功蒸蒸日上,一切柳暗花明。董卿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尤其2000年主持一场“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因此一举夺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那段也是好日子,有名有闲,到了周末,董卿上午去美容院,下午开车兜风,晚上健身。回到家,她泡杯牛奶,躺进松软的大沙发,却无来由叹口气。这个城市的法国梧桐,她都看了七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她能不能去别的城市看看另一种生长?
对上海正有点“七年之痒”,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播,《魅力12》向董卿发出邀请。“金话筒”的一位评委希望董卿加盟。“她当时很犹豫。人脉和环境都有,又要离开?在北京她没有车子房子,没有朋友,她连去哪里剪头发、买衣服都不知道。西部频道也是非主流频道……也许人的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呵呵。从上海到北京,她害怕失去手上有的那点东西。”
起初,董卿每个月从上海飞到北京呆七天,录好节目再回。来往半年,人很疲惫。她决定,暂时放弃上海,专事北京。朋友劝她,她很固执:“她买了新花瓶,旧花瓶一定在垃圾桶里。你们知道,她一向喜新厌旧。”行李很简单,大房子小轿车,她都留在上海,直奔2002年的北京。
只能先租房住,虽然她对家装一向非常挑剔。打开装衣服的箱子,旧有的奢华和小资气息,扑面而来。她捧一件在胸口,望着蹩脚的衣柜半天,还是把衣服压回箱底。第二天,她请人把窗帘换成布、纱、遮阳布三层的,它们在空房子的阳光中飘拂,有点像家了。住在这里,还是一个月七天的活,董卿每次走出电视台,总会踯躅半刻。她闲怕了,又能去哪?想开车散心,车在上海的车库。只好招个的士,在拥挤车流里感受世俗的热闹;或者找家电影院,或者咖啡厅,打发时间。夜里回家,一推开门,有淡淡的浮尘,还有,并排放着的四个箱子。她真想提上箱子转身就走,将呛人的流浪感丢在这陌生的房间!可是,“她现在要的是什么?不就是工作、激情和满足感?坚决不回!”她逼回眼泪。这股狠劲,董卿把持在平湖秋月的面容下面。她主持的节目,导演就很放心:她博闻强识外加准备充分,在台上是行水流书举重若轻;她懂得衣饰搭配,为了一双鞋子,肯跑遍整个北京,央视造型师都夸她上镜;台后她拧着眉毛很是认真,为了一句台词斟酌半天,一上台就舒展,笑得毫无忧愁,仿佛,那些失眠和孤独的夜晚从不存在。
三: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后的日子
那年7月,董卿被委以重任,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从9日到29日,职业组和非职业组共有三十场,每晚直播近三小时。董卿每天下午四点彩排,到十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和老师核对次日的考题。回家已是凌晨三点,董卿还要打着哈欠背台词,直到最后的一颗夜星,渐渐隐没……生活规律被打乱,至今董卿“早了总睡不着”。有点苦不堪言,可她乐在其中。一场场下来,特别有成就感。
那年12月31日,董卿主持一期元旦特别节目,从晚十点半到零点三十分。节目结束,应该进入倒计时环节,导播却着急地向她打手势:离零点还有三分钟!天啊,这是直播,台里台外有无数双眼睛!这180秒怎么办?说什么?董卿心跳如战鼓,却不动丝毫神色,云淡风轻地与观众“唠嗑”。“唠”的啥不记得了,她话语活泼,逗得观众直笑。实在没词了,董卿优雅地转向电子屏幕说:“让她们静静等待吧,等待2005年的到来。”如果这时还不出现倒数时间,她都要哭了。“16秒”,她得救了。一下台,导演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像迎接英雄。工作做好的感觉多么过瘾啊,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生活中,她不属于特别爱笑的。舞台上她爱笑,很多人也很喜欢她的笑容,觉得很真诚。奇怪,她心甘情愿地把这个最好的最美的她,留给观众。这不是虚伪。站在舞台,她就很开心。非常享受工作的感觉。有时心情不愉快,但上了台就全忘了。”
四:成名后依然恐惧
董卿看过一部主题为“恐惧”的片子,心有戚戚焉。人的每阶段都有不同的恐惧,不自知而已。6岁,她惧怕强迫自己洗碗的严厉父亲;17岁,她惧怕想念一个人的疯狂;27岁,她惧怕患得患失,惧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她在台上风采万千,从容闲雅,而在半夜,还是会莫名惊醒,惧怕熟悉的舞台终要消失,惧怕自己疯狂追求极致———“有那么多人认识你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成功了。但是,现在不轻易下结论。对自她的认识是逐渐的过程,她现在日益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要什么,并且为此她愿付出什么。可能是到北京之后,2002年,非常强烈地认识到自己。实在不行就回去!但那个念头一闪而过。她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她喜欢极致的感觉。而极致是没有底的。”
五:努力地极致
董卿不曾忘,那次在上海直播一场新年音乐会。毫无预兆的,她忽然口吃,还把一句话重复了两次。也不算严重,没人在意,她却为这种 “低级错误”无法释怀。直播结束,下午两点还要飞去新加坡录制节目,她却毫无情绪,难受得很;去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她每日紧张备战,力求完美,还是不慎念错一位选手的成绩。结束直播,领导说,今后要注意啊。她陡然崩溃,就在会议现场,当着同事的面,抹起了泪花儿……
董卿说:“我从浙江电视台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经历了近十年的积累。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天才,我更不觉得我是天才,我做主持人没有捷径,就是准备再准备,这是我的法宝,我把可以预料到的一切因素都考虑进去。”这也许是任何人成功的秘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