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以来,播音员的平均新闻播音速度达到了每分钟300字左右,这个速度是六十年代的近一倍,但是受众并不满足于此,仍然要求播音“提速”。是播音速度“慢”了还是新闻播音没有满足受众心里的“快”节奏成为了值得分析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生理、心理、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新闻播音“提速”后发现,无止境地“提速”工作并不是满足受众“快”节奏的方法,并且无止境地“提速”将导致传播质量的下降;而只有结合传播机构总体风格、新闻内容、自身业务素质等宏观因素,运用语音特色突出语音的节奏感、提高播讲欲望体现新闻的新鲜感、把握新闻背景彰显语言的时代感以及体味受众心理表现语言的艺术感等微观因素的“提速”才能真正达到受众要求的速度“快”。
在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信息爆炸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热切渴望更早、更快、更多地获得信息。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信息高速公路”一夜之间风靡全球,被视为二十一世纪国力竞争的焦点,并已成为当今国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有人预言本世纪各国国力的竞争将是信息的竞争。人们在接受信息时通常会选择那些传播速度快、荷载信息量大的
媒体。同时由于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压力、困难的愈加繁重,使得传媒机构不得不在原先的政策传播、舆论导向、
教育民众等为主要的政治功能基础上增加以
娱乐身心、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休闲时间等
服务功能。作为有声
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环节——播音,必然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播音改革的呼声愈加的强烈。播音改革工作在这种背景之下也被各级传媒机构视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受众需求的重大工程。一时间,“说”新闻、播音“提速”、改变语言样式等多种形式的播音改革尝试风起云涌。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方法和规则可循,导致我国播音改革的成功率参差不齐,甚至个别播音员还跌入了邯郸学步的漩涡。
在建国初期,国家广电事业百废待兴。由于当时广电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人们除了通过报纸或口口相传等途径获得信息外,很少有机会通过广电传输的途径获得信息,所以但当
广播出现时,人们对这种会说话的“盒子”还非常的陌生,但是当
广播走入寻常百姓家后,它立刻就成为了百姓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远离城市的深山老林、海角边疆它更是使得从来没有听说过“新闻”的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新华社消息”。当时的“记录式新闻”成为了新闻记录员的唯一信息来源。但是播音员的播音速度也是尽量慢地让大家听清楚、记录清楚。
随着人们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人们对播音速度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播音表述方式的重大变化,可以用这样三句话仿佛能够概括:从高到低、由慢到快、从播到说。”这里所谓的“从慢到快”就是新闻播音速度问题。有学者统计发现,在六十年代播音的速度大概在每分钟160-180个字,到了八十年代后就加速到了200左右,九十年代到现在新闻播音速度仍然加速,甚至提高到了300字以上。
同时播音速度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在九十年代以前,新闻播音给大家的印象是中规中矩的“播音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中规中矩”的播音速度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求快、求速” 的时代特征,新闻“提速”成为了播音工作改革的关键“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