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
电视台《
艺术人生》栏目对水均益的评价是:他带着《焦点
访谈》的干练精辟,带着《高端访问》的机敏、睿智,带着他特有的深刻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遍访国家元首和各国政要,向世界展示着
中国记者的风采。当战火纷飞时,他更以火一样的激情投身战场,以兵一样的坚毅走向危险。他怀揣着
新闻理想,以自己的胆量和智慧捍卫了“
中国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他就是那个“说
英语不用动脑子”的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
一、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
中央电视台著名
主持人水均益被称为“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因为他采访的人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
人物,比如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欧盟主席等,还
包括一些取得非凡成就或者有重大影响的
人物,比如基辛格、索罗斯等。他采访过的这100多位外国政要和世界知名人士,每一个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和他们打交道,没有真本事是办不到的。水均益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当有人问他“怎样当一名合格记者”时,他颇有感触地说:“十几年下来,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一名记者首先要是一个善于待人接物的活泛人。用南方人的话说,就是要‘灵光’。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结交朋友,那这个记者恐怕麻烦就大了。”
这是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
素质,但要想做出大的
成绩,这些基本的素质显然还不够。还需要一些特别的素质,水均益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正是因为具备了一些特别的素质。
水均益生长在一个真正的教授之家,学问之家:祖父是教授,原民国政府西北
教育总署署长;伯父是留美博士、教授;父亲是兰州
大学外语系俄语教授;三叔、四叔、姑母也都是教授……生长在这样的家族之中,水均益得天独厚,从小广猎知识,加上天资聪敏,博闻熟记以及能说会道的教师遗传基因作用,奠定了水均益良好的
口才表达能力。而水均益在新华社的近10年国际部记者的
工作,使他大开了眼界,大长了见识。特别是中东海湾战争期间,身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的记者,水均益目睹了20世纪末最大的现代化高科技战争场面。正因为有此独特而丰富的经历,才使得水均益无论是采访还是端坐于演播室里主持
节目,都另有一种综观世界风云后独有的沉稳与大气!
水均益的文采和口才在很多节目和场合中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尖锐,有棱有角。
为了采访基辛格,水均益在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深知,对基辛格这样的来自美国的睿智型人物,在采访提问中,如果不能适时适度,一针见血,他是不会当回事的。为此,水均益
设计了三个
问题:“您认为:中美两国是朋友还是敌人?”“美国人习惯当国际警察。作为
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您认为美国该不该当这个国际警察?”“美国议会经常通过制裁别国的决议,这是否是一种爱好?”如此尖锐、有棱有角有难度的问题,使这位一向不太重视记者采访的美国前国务卿,不得不另眼看待这位青年记者。
2.机智,出奇制胜。
1993年中国奥运申办团离京,国务委员李铁映到机场送行。当时机翼下,舷梯旁挤满了记者,但一道隔离绳将各路记者拦在离中央领导七八米远的地方,许多人对此都是手足无措。而刚刚借调来中央电视台的水均益想完成一次采访,但是看眼前的情况,正常采访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当李铁映同志背朝自己、频频向舷梯上的代表团成员招手致意时,水均益突然喊了一声:“铁映同志,您好!”铁映同志自然本能地回过头来。“我是中央台的记者。”水均益赶忙说。铁映同志点点头,冲水均益这个方向笑笑。这时,水均益毫不犹豫地跨过前面的隔离绳,手拿话筒,一边向铁映同志靠拢,一边向他提问:“铁映同志,请问你在23日奥委会宣布的时候会看电视转播吗?”在铁映同志微笑着回答水均益的问题的同时,他身边的警卫也只好默许了这次采访。
其实看上去很普通很简单的开场白,没有丝毫的惊人之处。但是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铁映同志,您好!”简单的问候既亲切又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其次,“我是中央台的记者。”表明自己的身份,对这样大的
活动,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的;最后,“铁映同志,请问你在23日奥委会宣布的时候会看电视转播吗?”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这看似问了一个全中国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却成功地开启了采访的序幕。
3.妙语,争取主动。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遇刺身亡,成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心中永远的痛。拉宾为中东地区的和平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这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不喜欢和新闻界打交道,很少接受采访,即使接受了,也从不多说一句话。然而,水均益的攻心策略,却成功而巧妙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采访时,水均益的第一个问题是:“总理先生,1000多年前,一些犹太商人和拉比(犹太教士)带着商品和在羊皮上写成的圣经卷宗来到了中国的黄河岸边。从那时起,犹太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了第一次良好的交往。今天,您作为第一位犹太国家的领导人又一次来到中国,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句话既点出了中以两国的长久友谊,又表明了自己对这段
历史的熟谙,以及对拉宾的热切期盼,期待他的到来能够揭开新的一页。这个问题正中拉宾下怀,他针对这个问题真诚而愉快地谈了7分钟。对向来不苟言笑的拉宾而言,这是破天荒的。
在采访基辛格时,他一上来先
介绍说:“我们的节目有10分钟长,是中央电视台最黄金的节目之一,收看我们节目的观众有4亿!”有意的夸大目的是引起基辛格对中央台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使对方的收费念头不打自消。接着,水均益又说了一句温情脉脉、暖人肺腑的话:“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很多中国观众都非常希望了解博士的近况。”每个人都有怀旧心理,而此时的基辛格已经年过古稀,水均益的话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让基辛格博士舒舒服服地掉进去了。结果不难预料,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采访。
4.听出弦外之音,把握良机。
就像人们喜欢了解一些知名人物的消息一样,对
媒体来说,采访知名度更高的人,这个新闻采访的价值也就更高。所以,作为记者,总想采访名人。但是名人,尤其是那些政府首脑人物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近的,但水均益却成功地采访了许多的世界名人。这固然有
其他的因素和便利条件,但是他本人的努力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这其中,善听弦外之音,使他把握住了很多次稍纵即逝的机会。比如,他采访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很好的一例。
尽管水均益早就有采访克林顿的念头,但美国方面虽一直表示考虑此事,却不肯明确表态,弄得水均益心灰意冷。正准备放弃努力时,美国使馆的新闻官保罗给他打来电话。一开始,保罗就声明:“我没有任何消息给你,也没有得到白宫的答复,不过,我现在要问你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最后,保罗又说:“水先生,我个人非常希望你们能得到这次访问的机会,我祝你好运。”尽管保罗的这番外交辞令显得滴水不漏,但水均益还是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采访克林顿有指望了。因为若对方无意接受采访,是不会问诸如节目播出的具体时间、节目长度、收视率情况等技术性问题的,更不会随便表明个人的态度。
于是,他马上积极准备、严阵以待。果然,当天晚上,美方正式接受采访。从美国使馆新闻官保罗的话中,我们看不出任何答应采访的信息,但是,他打来电话的举动事实上就暗示了他们答应的态度,否则,不接受采访自然就没必要关心节目的技术细节,细心、敏锐的人才能看透这其中的玄机。
外交辞令是一种特殊的
语言,一般情况下你从这些外交辞令中是看不出对方的任何表态的,但是和外国的政要打交道,就必须学会听懂这些外交辞令的话外音,否则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水均益却能领会每个字背后的具体含义,他分析认为:“我们常常听到某个会谈是在什么什么气氛下进行的,而不同的这个‘什么’其实就反映了关系的远近亲疏。比如,说会谈是在‘友好的气氛下进行的’,就意味着关系很近;说是‘建设性的’,就可能意味着关系一般,但有发展前途;说是‘坦率的’就可能意味着关系很一般,双方甚至在有些问题上还有分歧,各说各的。”听懂了这些外交辞令,也就弄明白了对方的真实想法,就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自信中的坦诚
在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中,水均益是个“另类”,不同于崔永元、毕福剑、李咏、阿丘的“另类”。他的“另类”是他“专门”和那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政治人物,比如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以及欧盟主席等打交道。和这些大人物打交道,没有自信那你只有闭嘴的份儿。所以,反过来,被人称为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也正展现了他自信、机智、尖锐、睿智、坦诚。和这么多的大人物打交道,于是渐渐让普通人觉得他不可接近,而事实上,他的坦诚告诉人们:他就是一名记者,一名普通人、一个儿子、一位父亲……
下面是他接受央视国际网采访的一些片段:有网友问他:采访这些领导人的时候会感觉到有心理压力吗?水均益:个别的时候有,特别是在早期。我刚刚开始做电视,经验不足,在镜头前总觉得举止不太自然,后来就好了一些。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特别难受,采访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女士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她进来的时候我在门口欢迎她,我说总理阁下您好,然后伸手要跟她握手。可是她根本没有理我!我怔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她是穆斯林,穆斯林的男女之间是授受不亲的,不能够随便握手。我在中东待了很久,却犯了这样的错误。
他自己如果不这样坦诚说出这件事,也许根本没有人会知道。但是他说出来了,他的懊悔和自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力求上进的人,一个毫不掩饰自己错误的真诚的心。尽管话语是平实的,但是蕴含其中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动。
凤凰卫视的记者闾丘露薇深入巴格达采访战争,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水均益却撤出了巴格达,国内舆论一片哗然,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声,有网友问他:当时对你们有压力吗?水均益:我当时在国外上网不太方便,一些同事和朋友或者碍于面子、或者怕刺激我,都没有太多地转达。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实,我理解网友的意见并不完全是针对我,而是针对中国新闻的处境,针对中国媒体和中国记者的敬业精神,如果中国公众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推动新闻从业人员,推动中国的媒体在下一次汲取教训。至于我个人,我认为我做足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所不能做的,换了别人也做不了。
水均益没有直接回答是不是感到了压力,而是巧妙地借“在国外上网不方便,一些同事和朋友或者碍于面子、或者怕刺激我,都没有太多地转达”来转移话题,这看起来貌似借机开脱,却是实情。紧接着,他正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能够理解,但是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而且别人未必能做这么多。这样就巧妙地既回答了问题,又阐明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有网友问:据说崔永元是完美主义者,小白是理想主义者,你认为自己是什么者呢?水均益:我是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加实用主义者再加现实主义者。我的同事都知道,我做节目近乎追求完美,一个报道、主持下来,哪怕有一点小毛病就会很窝火,喋喋不休地说,觉得很窝囊,所以同事们都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我也追求理想主义的东西,比如我很渴望中央电视台让我在战争爆发和进程中一直在现场记录,在巴勒斯坦饭店用镜头迎接美军的到来,但这只是一种理想。有时我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现实不是一个糟糕的词,只是人有的时候只有一个选择,再选就意味着你要惹祸了,或者说可能会坏掉全局,这个时候我也能很快地调整自己来适应现实。从伊拉克回来后我也看了网友对我的评价,多少有些辛酸,有的网友骂我是胆小鬼,可我的哥们儿都说我是不要命的人!从伊拉克战争回来以后,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谈这件事。过了这么长时间了,大家的心情都平静了一些了,我也多少借机会给自己“开脱开脱”。有些东西不是我说了算的,而是历史和事实说了算的。现实和理想有的时候是有区别的。
水均益分别叙述了自己的完美主义表现、理想主义追求、现实主义选择,没有丝毫的高谈阔论,完全是从自己的日常工作谈起;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完全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平实得让人有些不太敢相信。最后,很巧妙地过渡到去巴格达采访战争未遂的事情,用观众的反应和朋友的反应作对比,算是正面为自己“开脱”,暗示有些现实的情况是观众所不了解的。尽管他没有明言这种现实的原因是什么,但他真诚的态度也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原谅。
有网友问:您最欣赏的主持人是谁?水均益:斗胆说句实话吧,是我自己。虽然现在我还不是最棒的,但我有成为最棒的潜力,而且我也有成为最棒的野心和追求。我相信我会的,我也相信我不会让很多支持我的朋友和观众失望。虽然是斗胆,却分明让人感到了万丈的豪情和真实的野心,这样斗胆与其说是希望和愿望,不如说就是货真价实的自信和对
职业的自豪。
2001年12月25日,水均益受聘为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这位曾在巴格达最前线,冒着导弹从头顶飞过的危险,眼睛都不眨,从容进行新闻战况报道的主持人用“诚惶诚恐”来形容自己接过聘书时的心情。在随后的报告会上,他坦承、平实地和师生
交流,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他这样阐述自己的爱国热情。他说:“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事实是不可改变的。”当有学生问水均益会不会出国时,水均益这样回答:“出什么国啊,我是不想出国的。按我的性格,我宁可光着膀子在
北京胡同的路灯底下看别人下棋,为别人支招。我觉得这才是我的生活。”
水均益认为国家是唯一的,是不可选择的,这样的表达可见其彻底的“中国心”,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而且用“我宁可光着膀子在北京胡同的路灯底下看别人下棋,为别人支招”这样非常有中国式生活化场景的比喻来展现自己的坦诚。面对自己钟爱的事业,他说:“凭着我的实力、对工作的热情,干好我目前的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据说男主持人头发银白了特别好看,希望我能干到那个时候。”
水均益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外国语言与
文学系英美
文学专业,他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做新华社记者的职业。1989年被派往中东任驻外记者。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招聘主持人时,他又一次抓住机遇。水均益的话说得很委婉,甚至是一种调侃,但是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感到了沉甸甸的自信和力量。可见他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之深。 面对自己的亲人,他说:“一个人活着要快乐,要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的是对亲人的挚爱深情。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以上只是一些水均益接受采访的片段,但是仅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他面对那些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人物的自信睿智、滔滔不绝、机敏尖锐;他面对普通观众时的坦诚、平实、真诚、洒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交际家”。
三、事先的准备是谈话成功的基础
做任何事情,事先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和人谈话也是一样,有的时候,这样的准备还决定着整个谈话的成败。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不打无把握之仗,就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尽可能地将事情掌控在自己手中。事先的准备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时长期的积累,这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必要途径,需要长期来做;另一种是针对一次谈话的准备,包括谈话对象的生平、喜好、特征、为人处事,以及谈话的背景、交谈的主题、提问的方式、需要得到的结论等。后一种准备对一次谈话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是谈话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当年斯诺到延安采访设计了70多个问题;曾经专访过邓小平的美国CBS《60分钟》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之前研读了大量有关邓小平的书面
材料,还同一些访问过邓小平的人交谈,最后准备了50个问题。华莱士说:“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至少在准备好30到40个‘扎实’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对记者来说,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充分的,一定要把各种可能性都设想到,否则的话,采访的成功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渊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大气沉稳,成为他主持节目的风格。还有一点特别的是,他采访的对象都是有着世界影响的人物,面对这样的人物自身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采访总是显得挥洒自如,自信满满。这其实和他采访前精心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各方面的
资料,研读了解基辛格各方面的情况。在采访中的一个细节,体现了他的用心。
水均益了解到采访后再过几天就是基辛格71岁的生日了,另外,他还是中美乒乓外交的发起人。于是,水均益在尖锐的提问之后又表达了他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祝福“生日快乐”的祝愿,使基辛格显得格外的激动。他们一边探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一边竟还在交流打乒乓球的技艺,使紧张的采访变得越来越和缓,以致使开始定死的5分钟采访时间成功地延长到25分钟。在采访结束时,基辛格博士还热情地向中国电视观众讲话,并随即往沙发边上挪了挪身体,使自己尽量和水均益并肩坐过来,然后两人异口同声地对着镜头说道:“Good Bye!”很明显,水均益的准备工作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采访时间从5分钟延长到了25分钟。
水均益成功采访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按照双方事先的约定,水均益他们只能问3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提出后,他发现普京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简短回答,丝毫没有兴奋的神情。他想,照这样下去,用不了5分钟这次采访就宣告结束了,一旦约定好的第三个问题提出来,普京几句话一回答,就会马上转身走人。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他想起在采访之前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的普京的一些个人爱好和兴趣方面的问题,他决定从这里打开突破口。水均益问普京:“您在竞选的时候,曾发誓要让俄罗斯人过上应有的生活,您也表示国内发展的目标要高于国外的目标,俄罗斯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您是否认为有必要改善包括华人在内的外国人在俄的投资环境?”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有两个背景,水均益事先了解到:一是普京特别喜欢对人说要让俄罗斯人过上好日子,有人重复这话会使他高兴;二是近来外界都在抱怨俄罗斯投资环境不好。普京显然被水均益的这枚“炮弹”刺激得兴奋起来,说话频率明显加快,一直放在桌子底下的手也拿上来了。利用普京讲话的机会,水均益又想好了一个新问题,等普京话音一落,水均益就问他:“别人说你一脸严肃,是‘黑匣子’,而且还很铁腕,你同意吗?”看见普京越回答越兴奋,水均益决定让总统先生好好地美一下。
他又问:“听说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不少时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彼得大帝时代、叶卡捷琳娜时代、亚历山大时代,当然还有前苏联时代,您个人更倾向于喜欢哪个时代?”他知道,普京最崇拜的就是彼得大帝,据说也最喜欢人们把他看成拯救俄罗斯的彼得大帝。采访的局面被彻底打开了。很明显,水均益问的是“拍马屁”的问题,其实,在采访中,投其所好,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要做到投其所好,就要先知道对方的“好”,才能有针对性地“投”,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就是准备的意义。
如果说这样的准备都是比较刻意的话,那节目播出前对节目的一些精心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准备。在一期《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的节目中,水均益这样开场:(注:当时约旦、以色列两国则签约有史以来第一个和平协定)半个世纪以来,约以两国流血冲突不断,一公里长的约旦河谷到处留有血和泪的痕迹。在此昔日硝烟弥漫,如今仍布满地雷的河谷地带,今天再一次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叠
画面:庆祝仪式上礼炮轰鸣,宗教领袖祈祷和平,两位小朋友献花)水均益告诉观众:这两位儿童的祖父全部在战争中阵亡,此情此景,令前来参加庆典的5000名各国嘉宾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而两位嘉宾,此时也是同样的心情激动,他们一位作为战地记者报道过战争,而另一位曾以士兵的身份同样经历了战争的烽火。
简短的英语采访后,水均益分别询问两国大使:在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中,“和平”一词该如何发音。(这是一处精心设计,水均益作为驻外记者曾到过这一地区)。接着,水均益面对镜头作了如下叙述:在两个民族的语言中,“和平”一词的发音极为相似,这表明他们对待和平的一致追求。沙漠民族的祖先都曾经留下这样的预言:战争使绿洲变沙漠,和平使沙漠变绿洲!这个开场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精心策划:战争——和平,沙漠——绿洲,反差很大的重复对比,
形象地渲染了和平的崇高意义。
这样的准备是节目能够打动观众的前提。水均益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且不说加班熬夜,仅每天为节目撰写短小精悍而又不失深沉尖锐的串场词,他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百般琢磨才定稿的。用他的话说:“《焦点访谈》虽然只有20分钟,但我们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是它的几倍甚至几十倍,24小时等你,这是我们《焦点访谈》记者的行为准则。”
四、倾听也是一种交流
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是口才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据美国传播学家查理?威瓦尔的研究表明,人一天中40%的时间是在倾听。社会学家兰金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由此可见,倾听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可能和很多其他的主持人不太一样,水均益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是“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就是因为他通常需要做很多的高端访问,访问的对象都是有世界影响的人物,这就对他的交流和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记者进行采访,固然要设计采访提纲,但是,对方的回答是不受采访者控制的。采访者可以引导被采访者向着自己设定的思路阐述,但这种引导不是生拉硬拽,更不是要求,而应该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过渡。这样的巧妙过渡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倾听,只有懂得倾听,才能抓住对方谈话中的信息,顺势而为、巧妙嫁接……
当然,首先,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恭敬,一种尊重,一份理解。愿意听表示愿意客观地考虑别人的看法,这会让说话的人觉得我们很尊重他的意见,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关系,彼此接纳。其次,
鼓励对方先开口可以降低谈话中的竞争意味。倾听可以培养开放的气氛,有助于彼此交换意见。说话的人由于不必担心竞争的压力,也可以专心掌握重点,不必忙着为自己的矛盾之处寻找托辞。第三,对方先提出他的看法,你就有机会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掌握双方意见一致之处。倾听可以使对方更加愿意接纳你的意见,当你再说话的时候,更容易说服对方。伊萨克•马克森采访过世界上的许多名人,他说许多人不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为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关心自己要讲的下一句话,而不打开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诉我,他们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说者,但是善听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质还要少见。”
美国一位资深外交官,曾对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活动中注意“倾听”的风格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凡是亲切会见过他的人几乎都不会忘记他。他身上焕发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长得英俊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使人获得第一个印象的是眼睛。你会感到他全神贯注于你,他会记住你和你说的话。这是一种使人一见之下顿感亲切的罕见的天赋。”有句话叫“沉默是金”,于是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在交流中只要保持沉默就表明自己在倾听。事实上,倾听不是完全不说话,也不是低头枯坐,而是需要通过眼神、动作等保持一种交流,这样的倾听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注意倾听的态度。
倾听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到客观公正,避免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见,避免只听片言只语断章取义,这就要求我们倾听时要做到空杯心态,先接受,才能理解。如果一开始就不接受,自然无法理解对方。另一方面,要有同理心去沟通,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2.使用并观察肢体语言。
当我们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即使我们还没开口,我们内心的感觉,就已经透过肢体语言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因此,听话者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说话者表达态度。同样的,听话者可以通过一些肢体语言来鼓励说话者表达,比如:自然的微笑,不要交叉双臂,手不要放在脸上,身体稍微前倾,常常看对方的眼睛,点头等。
3.尽量避免打断对方的谈话。
也许对方的谈话一开始并没有进入实质,但也不要急着打断对方,多耐心地听听,给对方理清思路、组织语言的时间,这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切忌不等对方说完就打断对方的话做出结论。你应该努力弄懂对方的真实意思,完全把握对方谈话的实质。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就表示我们不善于听人说话,个性激进、礼貌不周,很难和人沟通。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乒乓效应”,就是指听人说话的一方要适时提出许多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感想,来响应对方的说法。还有一旦听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不懂的时候,要在对方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迅速提出疑问之处。
4.注意抓住关键词。
关键词,指的是描绘具体事实的字眼,这些字眼透露出某些讯息,同时也显示出对方的兴趣和情绪。透过关键词,可以看出对方喜欢的话题,以及说话者对人的信任。另外找出对方话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响应对方的说法。我们只要在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或感想中,加入对方所说过的关键
内容,对方就可以感觉到你对他所说的话很感兴趣或者很关心。
5.抓住对方的主要思想。
一般的谈话,说者为了使话听起来不那么枯燥,说得更动听,更有美感,都会修饰自己的语言,都不会是那么直截了当的,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因此,不要被这些个别枝节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而忽略掉对方谈话的实质。一个好的倾听者应该是能从对方哪怕逻辑不清,条理混乱,修饰连篇的话中抓住对方谈话的主要意思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简单地复述一下对方内容,并请他纠正。这样将有助于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准确理解。另外,有些人谈话时常常带口头语或做一些习惯动作。对此,应不必太在意,更不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应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谈话的内容上。
6.让思考与谈话相适应。
倾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真正把握对方的真实意思,这就需要发挥思考的作用,边听边思考,把对方的谈话及时转化成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回应。如果对方在谈话时,你心不在焉,不动脑筋,对方谈话的内容又记不住,不得不让对方重复,那么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7.暗中整理,提出结论。
在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记住对方的每一句话,事实上也未必有这个必要,所以,我们只要暗中整理出重点所在,熟记对方想说的重点和主要的想法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能指出对方有些地方话只说到一半或者语焉不详,说话的人就知道,我们一直都在听他讲话,而且我们也很努力地想完全了解他的话。我们还可以利用询问的方式,来让他知道我们对谈话的内容有所注意。
8.接受说话者的观点。
倾听的很重要一点是接受说话者的观点,否则就无法和对方建立融洽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持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但是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想法的权利和自尊,而且交流不是辩论赛,所以,尊重说话者的观点,可以让对方了解,我们一直在听,而且我们也听懂了他所说的话,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他的观点,我们还是很尊重他的想法。
9.体验对方的感觉。
无论是谈论一件高兴的事情,还是悲伤的事情,在谈论的同时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和体验,这使谈论的内容更容易打动人。倾听也是一样,想想看,对方在谈论一件让自己感到很悲伤、很难以接受的事情,而作为听者的你却是一幅兴高采烈的样子,那对方除了认为你在幸灾乐祸不会想到别的了。所以,只有体验说者的感受,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你必须注意对方说话时的声调、态度、表情、手势等,以便充分了解对方的本意。
10.听懂话外之音。
有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直接将自己的意思表述出来,他们会采用一些委婉的方式来暗示,如果我们只听对方的字面意思,那就很可能不能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比如,对方说:你冷不冷?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你现在感觉温度是高还是低,是否感觉到有点冷?而他的言外之意则可能是:我有点冷,你能不能把空调温度调高点?所以你要倾听到位,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