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配音专业考试应注意的问题
配音演员是电影译制工作中重要的角色,很多优秀的国外电影都是通过配音演员的出色演绎和艺术再加工而成为了永恒个经典。比如我们熟悉的《桥》、《追捕》、《泰坦尼克号》等。那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呢,尤其是对于面临2016年参加艺术考试的考生来说,如果我们有志于配音专业的学习,该做什么眼的准备呢?在这里,艺考阳光将为您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努力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首先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足够深刻,才可能理调高我们的理解力。其实,配音演员不见得只参加译制工作,很过国内的电影也需要配音,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不同,再加上导演不同的创作个性和演员不同的表演风格,一部外国影片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很可能由一种文化上的隔膜而导致理解上的困难。而配音演员就必须依靠自身的知识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凭借良好的领悟能力,去完整深刻地把握原片,理解角色,在此基础上去寻求相应的表达方式,这是很重要的。
还有就是声音的技巧,这个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做保障,译制片配音是一门受原片严格制约的运用声音语言进行再创作的艺术。正如做任何工作都需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一样,一个称职的配音演员理应具备较为纯熟的语言技巧——表现力。
艺术的最高技巧应该是无技巧,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忘(无)我境界,对于配音艺术来说,也同样如此。一个配音演员最成功的表演就是与角色高度融合,使观众感到是角色在说话,而不是演员在说话。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演员除了必须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语言之外,还应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善于发现和把握角色的语言特征与独特韵味,在台词的点送、潜台词的处理以及声音的运用等方面掌握多种表演技巧。唯如此,配音演员在面对一个个各不相同的角色时,才能做到“得心应口” 地去表现他们。
控制力也很重要,即使在实录前配音演员作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或理解上的不当,所以一旦进入实录阶段,面对连续反复放映的原片,配音演员常会产生即兴的灵感,或对影片、角色有一种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这时,配音演员必须善于捕捉这一良机,寻求更妥贴更完美的表现形式。
有时,在实录过程中,导演也会根据戏的总体要求。纠正甚至要求改变演员原先所要采用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演员及时作出反应,去适应和完成导演的要求。
要想完美地体现角色,配音演员一方面要作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这为将来实录时的“即兴”的适应和发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要将角色的感情分寸和表达方式过于定型,这会束缚实录阶段“即兴”的创造性发挥。在具体配音过程中,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原片对配音演员的最大制约之一就是人物的语言节奏,也即口型问题。若口型不准,连起码的还原效果都未能达到,遑论其他?所以,准确地掌握节奏我以为这是配音演员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
配音演员的节奏感表现在掌握角色的语言节奏和内心节奏两个方面。掌握角色的语言节奏并非十分困难。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一般来说,配音演员均能掌握这一技巧。但要掌握人物的内心节奏要准确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气质和神韵,那就不能简单地靠运用外在的语言技巧来解决了。那就必须从深入分析和理解角色着手,对原片演员的台词处理进行细致的揣摸,对其台词表演中的声调起伏、节奏快慢、重音点送、语言习惯特点等诸方面以及其所处特定的场景、交流对象等等因素进行仔细的推敲研究,找出角色每一句台词背后潜在的心理依据。
唯有如此,配音演员的表演才能做到与角色的语言节奏和内心节奏完全一致,唯有如此,才真正称得上配音艺术的佳作。
最重要的对于刚学习配音的同学来讲,要学会把握分寸,分寸感很重要,我们往往会比较过,这样不好,语言是一种极微妙的东西,声调语气的轻微变化,重音的稍稍移动,能使同一句话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所以对于以语言为唯一表演手段的配音演员来说,掌握语言分寸感极为重要。
常有这样的情况,配音演员的某句台词说得“轻了”,你会觉得戏“弱了”,说得“重了”,你会觉得“过了”。这就是配音演员的表演分寸感把握不准确的缘故。
配音演员应该自始至终根据角色的需要和可能,适度地掌握人物应有的分寸感。当然分寸感的养成和掌握,要靠配音演员的刻苦努力和长期积累,认真执着地求索。
如果在考试中,我们遇到给电影配一段音这样的考题,对原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尽可能的先看看影片,对影片的情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人物性格,事件冲突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这样,我才能比较准确的完成好配音工作。
最后,要告诉所有考生的是,配音工作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工作,对我们自身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在考前准备中,要培养自己迅速融入情景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经常认真的观摩影片,尝试性配音等方法来提高。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毅力,坚持永远是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