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文对亚艺术类的梳理,对亚艺术类专业可以总结出几个特点。
第一,就业口径宽,且多为与各类艺术相关的新职业。许多亚艺考专业的就业去向多数不是基础行业,其普及程度仍不能与传统行业相比。亚艺考专业的就业范畴较宽,行业需求也较为零散,如秀场主持、婚庆摄影摄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周期,且入行门槛较低,多数是以兼职招聘为主。而数字技术类专业,由于我国行业技术水平还在发展阶段,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局限,高端人才紧缺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操作水平又停留在基础阶段,远没有达到艺术和技术的要求,目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所以对于目前一些"随大流"激增开设的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难免会触礁遇冷,在院校选择上考生不能盲目为了选择专业而忽略大学实力,但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考验的还是过硬的本领。
第二,与媒体、影视等高端文化消费有关。既然是高端的消费为主,服务的就是高端的文化需求,这也是亚艺术类专业区别传统艺术专业的显着特征。许多考生当初选择艺考之路,不排除是文化分数较弱,却想上好大学的"曲线救国"方针,但是亚艺术类的专业一般都需要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积累。一个人的人文修养、文化品位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都牵扯到是否能将专业学精、学透,最终也是与就业紧密相关的。不仅仅是读书,各种类型的文化形式都要涉及,甚至起初是以这些文化消费品为娱乐的同学,或许会感觉实际学习的过程非常枯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不适合你。
第三,"青春饭"的疑虑。凡是报考时牵涉到外形硬件指标的亚艺术类专业,都容易让人产生吃青春饭的疑虑。比如空乘专业,航空公司一般招收年龄都在23岁左右;表演类专业也比较青睐于外形好的演员,所以在转型期会经历瓶颈尴尬。媒体行业的基层岗位确实偏向招年轻人,但仔细想想,年轻人富有激情而且容易培养,哪个单位不想招年轻人的呢?故毕业生进入行业市场之后,还需多注重个人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能力的锻炼,才能在不断有新人涌入的就业市场中保持常青。
第四,收入分级大。普通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或许跟一般人平均收入并无二致,但在到达一定的专业水准之后,发展前景就非常乐观。例如导演、制片人等,掌握着栏目的经济命脉,可调动的资金或上百万,收入与栏目效益(其实多半为广告收入)成正比,收入十分可观。正是这种高收入、亮光环,吸引了众多学子如飞蛾扑火一般疯狂投资报考,而忽略了要成就到这个层次的专业人士背后付出的艰辛。同时,这个行业真正能进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数是少之又少的,多数的毕业生由于思想准备和在大学中努力不足而成为了大浪潮中的牺牲品,甚至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所以报考不能仅凭一些功利的想法和一时的兴趣。
事实上,钻研一门学科是一辈子的研究。上述介绍只是淘米不是淘金,具体的专业选择还需要大家好好分析自己的兴趣与专业要求和学习内容的契合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