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联合呼吸法的控制要领之呼气
双向运动,对抗感觉。
呼气时,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一种是向上向外的呼气的力量,这是发声的动力,称之为"推动力",它来自呼气肌肉群。另一种是人为的向下向后的力量,称之为"保持力",它来自吸气肌肉群。它是一种内在的、人为地向下运动的气息压力感觉,是一股人为地慢慢地往下放、徐徐向下渗的运动感觉。在发声过程中"推动力"是动力,"保持力"是阻力。两种力量在发声中相对抗,在运动中求平衡,两种力量较量的结果就是发声中科学的气息运动。当然,"推动力"是主要的,它大于"保持力".二者在相互作用中都逐渐地、均匀地减少,待到气息的力量不足以支持发声时,又马上换一口气,形成新的对抗。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发声气息运动的全过程。
气息运动的诀窍和精髓,就是寻求、掌握、稳固这种双向运动中对抗的感觉。这种对抗的感觉就是气柱的感觉。这种气息运动状态下产生的声音,能给人以饱满、深厚、洪亮而又变化自如、富于弹性的立体感觉。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对抗的感觉呢?
关键是在呼气时,要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就是说,在呼气的过程中,不能把收缩的肌肉放松,反而要使全部吸气肌肉仍然继续收缩用力,以维持胸廓的扩大状态。横膈膜与腹肌也是处于对抗的地位。我们知道,呼气是两个方面动作的作用,一方面是依靠胸腔本身的回弹和胸部肌肉的力量,逐渐把肋骨拉下,使胸腔缩小;另一方面是,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使横隔膜逐渐抬起(回到原来位置)。如果>f<保持吸气状态,就是说胸腔很快缩小,横膈膜立即上抬,那么,气息一下子就全泄出,那就无法工作。现在,我们在呼气时,依然保持吸气状态,小腹"站定",胸部继续维持扩张状态,横膈膜依然向,"且战且退".这样在体内就形成了一种"保持"力量,好像身体内部在向外呼气的同时,还隐隐有股向下放、向下渗的运动感觉。后腰部肌肉也有一股显着的向下败的感觉觉。这就与呼气的"推动"力量形成了"对抗".这种感觉要相对稳定,时间要尽量地保持长些,好像是维持峙吸气状态各种要求的向下"憋气"感觉。要比较牢固地掌握这种状态,必须加强各种发声器官尤其是呼吸器器官的肌肉控制能力,有一种能驾驭器官吸气后不让气马L-出来、并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感觉的能力,这种感觉的保持越K越好。这种"憋气"的感觉是流动的、富有活力啲,是相对控制和相对稳定的感觉。要轻松、自如,决不能像窒息那样脸红脖子子粗、青筋毕露。
这种双向运动的对抗感觉,是气流向卜向外的"推动力量"与人为的向下向内徐徐往下放的"保持力量"的相互有机巧妙的配合,是从丹出到嘴的向上趋向运动与喉头到后腰的向下趋向运动的兼容并蓄;是气流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的内在运动感觉。简单说,这种气息双向运动的对抗感觉,就是从丹田到喉头的腔体中,相互吸引又相互制约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气息力量的对抗感觉。它是人为控制的、悠着劲富有弹性的、不断向前滚动的气息双向运动,不是机械生硬地往下"压",往下"砸",它的极境是在"情"的驱动下的一种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呼气时要注意:
第一,播音的呼气与日常生活中的呼气是有很大差别的,必须学会控制呼气的本领,持续地、平稳地、有节制地呼气。
第二,吸气肌肉在播音时始终要积极工作,不能"偷懒",以免气息一下泄出。第三,控制呼气的力量要适荩度,也就是两种力量的大小要掌握好。"保持"的力量太大,就会把气压住。不能顺畅地呼出,"保持"的力量过小,呼气便控制不住,气很快会用尽,声音发不好。根据发声需要,很好的调节两个力的压力差,使呼气自然、均匀匀、积极而富有弹性。
第四,呼气不可僵硬、单调,要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断、连、收、放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变化和控制,做到稳、匀、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