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拍的电影莫过于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讲一段陌生的历史,而且最终要面对那个国家的观众,那些观众都比你更了解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太过惨痛,谁都不敢轻易篡改,这绝对不是请那个国家最牛逼的演员加盟,就能混过去的。
今天我看了三部电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说的不是现在的事儿。第一部《岁月神偷》,香港人拍的七十年代,虽然场景、调色都做得很有些剧场感,但丝毫不妨碍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情节动人,不说好是不对的。第二部《傲气盖天》,爱尔兰版的《建国大业》,革命、激情、恐怖、惊险,超级豪华的阵容,冷峻利落的剪接,绝对水准之上的大片,我相当喜欢。我之所以坚持到晚上九点半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想怎么着,今天也该把《谍海风云》看了,有巩俐、周润发、约翰•库萨克,有王中军和韦恩斯坦,中外合拍的大片,还是最热门的谍战题材,不看不写也是不对的。
不过,我还是很难接受,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个最大的黑社会老大,长着周润发这般的FACE,名字会叫做“安东尼•兰廷”,他那个纯种中国老婆的名字会叫“安娜”(这跟我叫金娜不是一回事),这对中国黑社会夫妇,在没有外国人的情况下,经常操一口流利的美式英文互相交流,好莱坞真够有想象力,四十年代的上海国际化到这个地步,这两黑社会公母敢情都是“海归”,不说英文,词汇是不够交流的。而且这片子的英文片名堂皇的称作《SHANGHAI》,意即《上海》。
既然用了这么写实的片名,大玩想象力工程就有点不地道。不如说说那个时候的上海,纵横租界的黑老大,无非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片中那个喜欢跟日本人做生意的黑老大,也只能是张啸林这般的角色。张啸林若能变成安东尼•兰廷,那么说英文,娶个抗日组织首领的女儿,似乎也可以理解。不过,电影弄着弄着就跟《东风雨》似的,情报不如泡妞重要,江山不及美人重要。黑社会老大表面带着几个表妹混场子,内心却坚贞热烈宛如处子,为了一个随时准备跟别的男人上床的老婆丢了小命,还拗着小马哥的造型。日本人田中,更是不可思议,杀了美军谍报员,不是为了情报,也是为了一个临死还叫着别的男人名字的女人,对了,那女人不知道为什么还毒瘾深重。我只能理解为,乱世之下,人太匮乏安全感,但凡点滴情愫,便都蒙上了死生大义,分外夸张起来。于是,这些既缺乏根据又缺乏逻辑的情感就架构起了1941年的上海,美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三角关系,还顺带牵出了珍珠港事件。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随便编编也就罢了,大时代下的中等人物这么扯就让人闹心。
很可怜巩俐和周润发,两位正儿八经的好演员自从去了好莱坞,都没演到什么像样大戏,好容易赶上好莱坞要弄个亚洲题材,可以拿着美金片酬过男一号和女一号的瘾,却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个破本子。一个将崇高消解为虚无,将历史想象成过家家,把爱情开成玩笑的剧本。他们很认真地做了所有规定的动作,却因为编舞的水平太差,让看的人不知道该不该为他们鼓掌。就像以前还有个片子,叫《庭院里的女人》,是一个留美的中国人请了一拨美国人拍的以美国作家写的中国题材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家看得特别拗口是吧?所以,拍出来,就一定也很别扭了。
最后要说的一件事,也是我一直以来很想不通的,绝大多数表现三十年代上海的电影,都习惯于把上海弄成一个泛黄的,破旧的地方,街上的建筑都很沧桑,像是被人强暴了一千年的样子,拜托,上海1843年开埠,至今还不到二百年,那会儿的上海,街都是新的,外滩的大楼都是殖民者刚盖的,梧桐树也就是棵小苗新栽的,怎么到了电影人手里,那些楼看上去比现在还旧?美术指导们若是遇见老上海题材就想着“做旧”实在不讲道理,我们又不是假古董贩子,骗当代人那得做旧,复原老上海,应当“做新”才是。所以,“旧的上海”不是“旧上海”,就像我看到那几辆叽叽嘎嘎作响的破车在街上开,就觉得怪异,人家当年买来,拜托,是新的,锃光瓦亮的,好伐?